传媒学院教师孟令军:从配音演员到教师的双重梦想
小时候,我有两个梦想:一个是当配音演员,另一个就是当老师。2001年,我正式踏上了配音的职业道路,至今已23年!在2009年,我在偶然的机缘下结识了长春人文学院传媒学院,从此我就开启了教师生涯的全新篇章。在这里,我终于实现了儿时的第二个梦想——当老师。最让我感到幸福的是,在教学的过程中,我可以将配音演员的专业知识和创作精神融入其中,用我自己的职业经历丰富了课堂内容,把我对配音的热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,这种融合使我的教学充满了个人特色和独特魅力。
初入校园:意外的缘分开启教师之路(2009年)
初入校园的那一刻,我感到如同重返求学的青春时光,那一刻仿佛是和自己重逢,只是这一次,我是另一种身份——老师。这种身份转换让我感到无比清新和充实。十五年的时光里,我和学生们共同成长,见证了自己的专业能力、人生感悟和教学水平不断提升。

从教到育:角色转变与深度融合
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,我认为把专业课教好是最终任务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以及和学生们的交流,他们需要的远不止于此,因此我的思维逐渐发生了转变——从单纯的教书转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。这种巨大的思维转变,让我真正意识到自己需要融入传媒学院这个大家庭,特别是近几年,我在教学经验的积累下,逐渐从职业演员的身份过渡到一名全身心投入的教师。深深感到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教授专业知识,而是帮助学生找到自信,培养他们将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,做到学以致用。所以我开始明白涉足教学科研领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,这使我对教师这一职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。同时希望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,提供与社会直接接轨的机会,因为教育与劳动生产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,因此我在学校创办了“捕耳声音工坊”工作室。

捕耳声音工坊:从梦想到实践的基地(2019年)
2019年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——在传媒学院创建了“捕耳声音工坊”,这是传媒学院的协同教育基地。工作室的建立旨在将同学们的作品直接推向市场,让他们在校期间就能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。从创办至今的五年里,我带领同学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,并通过日复一日的基本功训练,帮助他们打牢专业基础。作为指导老师,我每个清晨都会指导学生们练习基本功,不畏严寒酷暑,风雨无阻。这些练习不仅限于声音和发声技巧,更涵盖了自我认同、善待自己,善待他人的生活哲学。工坊的基本功训练是自发的,学生们在自觉参与中认识到基本功的重要性,从而真正融入到学习和自我提升的过程中,在这样的练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的同时,也对我自己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起来。

成果与突破:在实践中成长与收获
五年来,工作室硕果累累。我们不仅培养了很多优秀的配音人才和管理人才,还主创了数个市场化和一个国家级的项目《灵云代码》,这是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“丝绸之路影视桥”工程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,也成为了职业上的一个重要高峰。此外,与喜马拉雅、腾讯等平台的合作也让学生们在动漫、广播剧、影视短片等多领域得到了实战经验。学生们甚至参与了院线电影《神偷奶爸4》、《龙与地下城:侠盗荣耀》等以及CCTV6的电视电影配音,尽二十多部,不少学生已经在专业领域获得了认可,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。
我们还不断挑战自己,从2022年开始参与了多项国家级比赛并屡获佳绩,从最初不敢尝试到如今的自信满满,这段经历是同学们自信心的跨越,也是对我们严格基本功训练的最好证明,更是对传媒学院教学成果的重要展示!

感恩与奉献:长春人文学院的馈赠
在漫长的十五年教学生涯中,我对长春人文学院传媒学院充满感恩。学校不仅实现了我儿时的教师梦,还在最困难的特殊时期给予我支持和帮助,让我的家庭得以安然度过难关。正是因为学校的支持,我的事业和生活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。我要特别感谢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们,王洪录老院长的严谨与幽默、关大我院长对科研的钻研精神,吴菲院长的智慧和远见,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都深深的影响着我。
结语:热爱与展望
回首十五年,我对长春人文学院传媒学院、以及教育事业的热爱只增不减。在这里,我不断发现自身的价值,也不断激励着下一代学生。学校是我梦想的实现之地,更是我不断成长的舞台。相信人文传媒,相信自己!在未来,我将继续探索如何更好地教育学生、完善科研工作,并为学校和学生贡献更多的力量!
(供稿:传媒学院 审稿:吴菲)